一、业务判断失误
1)未准确界定业务性质。企业若对自身业务是否属于ICP许可范畴界定模糊,易导致误判。例如,一些企业认为仅提供内部信息交流平台就无需办理,而实际上若涉及会员收费或广告盈利等,就应办理ICP许可证,错误判断会使企业面临违规运营风险。
二、材料准备错误
1)营业执照问题。营业执照经营范围未包含相关互联网信息服务表述,或者营业执照已过期未及时更新,都会使申请受阻。比如,某企业营业执照未及时增加“互联网信息服务”经营范围就提交申请,被通信管理局直接退回。
2)股权结构材料缺陷。股权结构图绘制不清晰,股东信息、股权占比等关键内容缺失或错误。或者存在外资成分时,未按规定提供详细的外资股东资料以及外资准入审批文件等。例如,一家有外资参股的企业在申请时,因未完整提供外资股东的资金来源证明材料而被要求补充。
3)人员资质材料不合规。主要管理、技术人员简历填写不完整,缺少关键工作经历信息,或者身份证信息与系统录入不一致。如有的企业技术人员身份证有效期已过,但在材料中未更新,导致审核不通过。
4)服务器与域名材料有误。服务器托管协议签订方与企业名称不符,或者协议内容存在漏洞,如未明确服务器的IP地址范围等。域名注册证书信息错误,域名所有者与企业不一致,或者域名未完成实名认证等情况。
三、办理流程偏差
1)申请属地错误。企业不清楚自身应向哪个地区的通信管理局申请,导致提交材料到错误的管理部门。比如,一家注册地在A省但业务主要在B省的企业,错误地向B省通信管理局提交了申请,延误办理进度。
2)网上申报失误。网上申报信息填写错误或不完整,如企业注册资本金额填写错误、业务开展情况描述模糊等。且未及时关注网上申报系统的审核反馈,错过补充材料或修改信息的时间期限。
3)忽视审核环节要求。在审核过程中,通信管理局要求实地核查时,企业未提前做好准备,办公场地与申报材料不符,如实际办公人员数量与申报的企业规模不匹配等。或者在要求补充材料时,未按规定时间和要求提交完整的补充材料,导致申请被驳回。